行銷文案從中文翻成泰語,為何失去了吸引力?談文化語境的轉譯策略
作者: 加入時間:2025-07-02 點擊次數:0次!
行銷文案的魅力,在於它能打動人心、引發共鳴,甚至讓人毫不猶豫地下單,但當這些句子從中文翻譯泰語時,常常出現一個尷尬的現象:原本朗朗上口、情緒飽滿的內容,變得平淡無奇、甚至讓當地讀者一頭霧水。
到底是哪裡出問題?翻譯明明沒錯,語法也通順,但效果就是不對,這背後,其實就是文化語境沒對齊的問題,也因此,面對東南亞市場,許多企業開始意識到,「翻譯」不能只是字對字的轉換,而需要的是一種「轉譯」策略。
文案翻譯的兩種錯覺:通順 ≠ 有感、準確 ≠ 有力
不少人以為只要把中文文案「準確翻譯」成泰語,就完成任務,但事實上,行銷語言講求的不只是準確,更是氣氛、節奏、語氣與文化共鳴,如果忽略這些元素,即使語句通順,也可能像是在跟陌生人聊天,講半天對方都聽不懂重點在哪。
舉個例子,中文常見的促銷句型如「錯過今天就等明年」或「熱銷搶翻天」,在泰文裡如果照字面翻,會變得非常奇怪,甚至讓人以為是機器生成的廣告,泰語行銷更偏好活潑、有點幽默感的語氣,帶點當地俚語,才會讓消費者覺得「這品牌懂我們」。
為什麼文化語境這麼關鍵?
每個語言背後都有一套文化邏輯,而行銷文案的目標,就是要打進消費者的日常語感,當你用中文寫「立即搶購」,腦中浮現的是電商平台的限時倒數畫面;但泰國消費者可能習慣看到更輕鬆、間接的說法,例如「現在下單,不用等到優惠沒了才後悔」。
此外,泰國對階級、禮貌與語氣的敏感度很高,行銷文案中的措辭也需要根據產品類型與目標族群調整,強勢口吻適用於年輕潮流族群,但若是醫美、保健、家用產品,過於激進反而會被認為不夠可靠。
企業常見的翻譯誤區
1.逐字翻譯,忽略當地習慣用語
直接把中文句型翻成泰語,結果語法雖對,但讀起來「不像泰國人在說話」。
2.沒有針對文案做二次創作
行銷文案本就不該直譯,若缺乏轉化與在地調整,只會讓品牌語言變得無感。
3.忽略文化敏感詞或禁忌
某些中文裡看似平常的用語,在泰國可能帶有宗教或文化敏感性,稍不注意就踩雷。
怎麼做才能翻出「有感」的泰語行銷文案?
*選擇具備在地語感的譯者或創譯團隊
理想的翻譯人選不只是會中泰雙語,而是熟悉當地市場、能理解文案背後的銷售目的,甚至能主動調整句型與語氣。
*先提供文案背景與品牌風格參考
翻譯前溝通很重要,若譯者清楚品牌語調、受眾族群、活動目標,才能做出貼近的語言轉換。
*建立文案翻譯準則與範例集
若企業經常需要多語系行銷翻譯,不妨整理語調範例、品牌用語風格,讓未來合作更有一致性。
讓翻譯變成品牌加分項
跨語言行銷真正的挑戰,不在語法,而在語感,許多文案中文翻譯泰語後效果大打折扣,問題往往出在文化語境沒對齊,泰國消費者偏好自然、有共鳴的語言,若只做直譯,難以打動人心,選對翻譯策略、搭配懂當地語感的團隊,才能讓品牌訊息既正確又有感,真正與市場接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