英翻泰不夠吸引人?產品賣不好也不是沒原因
作者: 加入時間:2025-04-02 點擊次數:0次!
不少品牌跨境到泰國時,最常掉進的一個陷阱就是「英翻泰」的迷思,想像一下,一個寫給英語市場的產品介紹,直接交給翻譯員處理成泰文,字面上看起來沒錯,但點進去的消費者卻沒感覺,滑一下就關掉,你以為是價格太高?有可能,但更多時候,是語言沒打中人心。
泰國市場有個特點:語言和文化黏得很緊,不是說翻出一個通順的句子就夠,問題在於語氣不對、詞選太外來、甚至用錯了流行語,就像一部廣告拍得超精美,卻沒有一句台詞讓人記得住,翻譯沒有抓住那個「泰式溫度」,再好的文案也變成冷冰冰的說明書。
最容易踩雷的,是直接照著英文思維翻,「高效能、多功能、創新設計」這類詞對英語使用者來說可能很合理,但在泰文裡卻顯得過度硬邦邦,泰國消費者其實很吃故事感和情緒連結,語言要軟中帶笑、有一點撒嬌又不能浮誇,說一個產品「好用」,遠比說它「高性能」更有溫度。
再來就是品牌聲音的維持,有些企業找不同譯者處理不同段落,結果出現一種狀況:一頁裡語氣三種,像是三個人各講各話,這樣的網站看起來不只混亂,還會讓人懷疑專業度,如果品牌主打年輕族群,語言就該輕快、活潑;想走高端感,那麼每個字的節奏都得有精緻度,這些不是語法對不對的問題,而是「氣氛營造」的功夫。
另外還有一點常被忽略:泰文有自己的節奏和排版邏輯,不是每一段都要硬翻成一模一樣的長度,有時一句英語,泰文只要幾個字就能帶出意思,冗長反而減分,好的譯者會順手幫你優化語序,讓句子在地化又不卡卡,這才是真正能溝通的文字。
如果你的產品在其他地區都能熱賣,偏偏在泰國反應冷淡,那真的可以回頭看看翻譯是不是出了問題,不只文字要對,語境也得貼近,從廣告詞、標題、副本到CTA按鈕,每一個細節都不能馬虎,別忘了,語言是品牌跟顧客之間的第一道接觸面,它不只是橋梁,更是情感開關。
與其追求「準確無誤」,更重要的是「讓人想買」,想打動泰國消費者,不能只靠英翻泰直譯,要會調味、會講故事,還得讀懂當地人到底在意什麼,找對會說話的翻譯,比砸錢買流量還有效,產品沒賣好,也許不是行銷失敗,而是話講錯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