官方文件有格式?中文翻譯泰語排版與格式標準大揭密
作者: 加入時間:2025-02-27 點擊次數:0次!
你以為中文翻譯泰語只是把詞句換成另一種語言就好?在處理官方文件時,事情沒那麼簡單,尤其當中文文件要翻譯成泰語,光是排版就能讓人陷入地獄,看似無聊的格式,其實藏著一堆學問,搞錯一個細節,可能就被政府機關退件。
首先來說對齊問題,中文偏好左右對齊,看起來整齊俐落,但泰文的標準文件,會更強調段落邊界與文字間的視覺舒適感,不是每段都要密密麻麻排滿,有時會特意留白,讓閱讀更輕鬆,如果還硬把中文字處理習慣搬過來,不但不合規格,看起來也會像沒修過排版的新手譯本。
然後是字體的選擇,中文官方文件常見宋體、標楷體,轉成泰語時,別再用預設字型糊弄,泰語有專用的官方字型,例如 TH Sarabun,這是被泰國公家機關普遍認可的字型,用了別的,看起來就像業餘作品,不僅不正式,有時還會因為字型錯誤影響閱讀流暢度。
接著是段落格式,中文常見的縮排、標點方式,到泰文裡很多時候都不適用,泰語不使用中文的頓號,標點符號也相對少,而且分段的邏輯不同,舉個例子,中文可能三句話一段,泰語則偏好每個主題或子議題為一段,直接照抄段落結構,會讓泰文讀者覺得邏輯跳來跳去。
如果牽涉到法規、合約、證明類的文件,那格式又更講究,例如,泰國的正式日期格式是「วัน เดือน พ.ศ.」這種佛曆年份(比西曆多543年),你如果忘記轉換年份,對方會以為你在寫民俗資料而不是法律文件,再加上數字的中英文轉換也有細節,很多時候泰文文件仍習慣使用阿拉伯數字,但在條款、法規中會用泰文數字書寫,這就不能搞混。
標題層級也要特別注意,中文可能會用「一、二、三」或「第一條、第二條」,但在泰語中會轉成「ข้อ 1、ข้อ 2」或「หมวด 1、หมวด 2」,這些結構是讀者判斷條文關係的重要線索,亂套格式,整份文件就變成文字迷宮,沒人能搞懂你在說什麼。
還有一個常見誤區是印章與簽名欄,很多中文文件習慣把蓋章區域放右下角,但泰國公文格式中,簽名多半置中或偏左,還會附上職稱與部門,翻譯時若連這個位置都沒調整,文件看起來就怪怪的,有時還會被認為無效。
翻譯官方文件,不只是中文翻譯泰語的轉換,更是文化與制度的對接,如果你忽略這些格式細節,不管內容翻得多漂亮,最終還是可能被對方一句話打槍:「這份文件格式不合規定喔,」所以別再小看排版,它不只是美感問題,更關係到一份譯件能不能順利被接受,翻譯內容夠精準只是基本,格式過不了關,就像穿拖鞋去參加面試,氣氛尷尬、結果也不會好看。